環境荷爾蒙
什麼是環境荷爾蒙?
以行政院環保署的定義來說「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 (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 –簡稱EDS)」。
▌藉由人造化學物質經流佈於環境中,透過食物鏈再回到民眾身體或其他生物體內。其可模擬體內之天然荷爾蒙,進而引響人體內之生理調節機能。
簡單來說,環境荷爾蒙包含多種不同人造化學成分,而這些有害物質會經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體內,並對身體產生類似荷爾蒙的作用,來干擾本身的內分泌系統!因此這些有害的成分,就統稱為『環境荷爾蒙』。多數環境荷爾蒙具有以下特性:
而人體就像是一個精密的儀器,分泌的激素維持的微妙平衡,若被這些外來的成分影響身體激素的平衡,是很容易造成人體疾病的!
研究證實,環境荷爾蒙會造成以下疾病。
環境荷爾蒙泛指各式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作用的化學物質,而其中某些具有持久性早已進入環境,我們難以完全避免接觸
圖片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以上的問題,除了男女受孕困難以及罹患相關癌症,有很大部分都是對於下一代影響甚多。根據臺灣醒報報導,在「職場及環境生殖危害國際研討會」中美國的研究學者發表演說,指出暴露在會干擾內分泌的農藥環境中的母鼠,至少有四代的生殖能力會受到影響!
環境賀爾蒙存在於何處?
其實,這些成分就存在於某些商人添加於我們日常使用的洗劑食品當中例如洗碗精、洗衣精、浴室廚房清潔等。而當這些成分順著水流被排放到大海,隨著地球循環污染著整個生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荷爾蒙在動物體內,只要非常微量,就能達到干擾的作用!計算單位為奈克(10的負9次方)或皮克(10的負12次方)。」
可想而知,若透過影響這些動物魚類,再經由食物鏈回歸到我們人體,後果不堪設想。
但,並不是所有的化學成分都是不好的。因此,學會認識、了解、分辨哪些是有害以及無害的成分,才能為自己以及下一代把關!
小知識:目前每年男性精蟲數以2 %速度持續下降中。台灣的癌症也一直是十大死因之首。
認識內分泌干擾物質
「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又稱為「環境荷爾蒙」,根據美國環保署報告中所下之定義,「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指「干擾負責維持生物體內恆定、生殖、發育或行為的內生荷爾蒙之外來物質,影響荷爾蒙的合成、分泌、傳輸、結合、作用及排除」。這些物質會由空氣、水、土壤、食物等途徑進入體內,對生物體產生類似荷爾蒙作用,干擾其內分泌系統之作用,進而影響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恆定的維持以及生殖等作用,甚至危及後代的健康。
內分泌干擾物質對人體或野生動物之影響,會隨年紀或性別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對胎兒和新生兒的影響最大。在胎兒發育階段,內分泌干擾物質會影響生殖系統發育及動物性別的表現,亦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發展,造成孩童的學習能力低落、無法集中註意力等問題等。對於成年個體而言,內分泌干擾物質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引發甲狀腺癌,亦會影響男性或女性的生育能力,增加男性攝護腺癌、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機率。
鎘(Cadmium)●汞(Mercury)●鉛(Lead)●雙酚A (Bisphenol A, BPA)●戴奧辛(Dioxin)●壬基苯酚(Nonyl phenol, NP)●有機錫化合物(Organotin compounds, OTC)●全氟烷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 PFCs)●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 esters, PAEs)●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非戴奧辛類多氯聯苯●溴環十二烷●高氯酸鹽(Perchlorates)